天天快播:历史都城数字文化复原研究是跨学科世界性前沿课题

2023-05-16 00:5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5月7日,由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联合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历史学院和信息管理学院主办的历史城址(楚都)数字化复原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考古文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历史城址数字化复原”这一主题,分享已有经验,探讨现实问题,展望未来前景。

明确数字化的核心对象

论坛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室务委员郑威主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青年学者邹秋实以《考古遗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盘龙城遗址为例》为题,介绍了考古遗址地理信息系统如何支撑从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到室内整理全流程的数据存储管理,查询分析与再利用。

荆州纪南文旅区文物局副局长黄强以《楚都纪南故城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分享了楚都纪南故城“考古大会战”的考古发掘成果,介绍了纪南城考古遗址公园在道路改线、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的保护利用工作以及发展规划。黄强说,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委、市政府与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文旅区围绕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编制相应的保护规划并设立了专职保护管理机构;搬迁大量城内居民,并策划道路改线工程,最大限度的减少日常生产生活对遗址的损害;实施本体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预计到2024年,完成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终稿并获批后实施,系统规划大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展示利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璐赟以《汉淮地区商周秦汉考古遗存的整理与数字化》为题,演示了汉淮地区商周秦汉考古遗存GIS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可视化。张璐赟表示,就目前所见而言,我国古都众多,但未见有以古代城市或都城为主体进行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没有较好的先行案例。以保存较好的山西平遥古城为例,其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城内保存着300多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但平遥古城至今都未见其进行数字化。包括云南保存完好的大理古城,亦是如此。因此要进行楚都数字化,应当明确数字化的核心对象,以及勾勒其呈现出来的具体情景。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振岳以《楚都数字化先导性调研》为题,对楚都数字化的意义、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先导性调研。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炎松分享了五龙宫数字复原项目。

延长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生命周期

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内外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为我们是供了较为成熟的借鉴方案与经验。国内的如数字云冈、数字敦煌、云上龙门以及国家和地方上的各类博物馆等;国外的亦以博物馆类数字化为主流,如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从诸多案例来看,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便于向公众开放以及普及相关历史文化。但也有因其文化遗产体的特殊性,从而建立起满足多种需求、面向多类社会群体的数字化体系。

与会专家发言中,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强调需因势制宜设置历史城址数字化目标,并针对楚都现状复原、原景复原、可逆化复原阐释建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尹弘兵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楚都数字化呈现面临的重建地貌形态、遗址群复原等问题,并提出楚文化数字地图的具体构想。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先锋从技术角度分析数字化复原的可行性。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教授王玉珏、副教授徐雷分别介绍了法国数字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及长江文明考古数字平台建设情况。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主任王晓光指出,历史都城数字文化复原研究,是跨学科的世界性前沿课题,它既是复原历史,也是在开创未来。数字化复原的目标和边界,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需从循证、模拟、演绎等角度明确数字化复原的方法论。数字化复原项目要重视细粒度数据要素的建设,实现数据再利用,以延长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生命周期。

上一篇 : 【快播报】未按规披露与财务公司关联交易等触及违规,华北制药及控股股东等收河北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